推广 热搜: 区域  脉动真空灭菌器  医院信息系统  医院信息化  医院  招标  标识  CA认证  标志  导视 

首款体内基因编辑疗法公布首批数据

   日期:2018-09-07     浏览:93    
核心提示:发布日期:2018-09-07   今天美国生物技术公司Sangamo公布了其Hunter氏症(

发布日期:2018-09-07

  今天美国生物技术公司Sangamo公布了其Hunter氏症(也称MPS II)体内基因编辑疗法SB-913的早期数据。两位低剂量患者没有什么应答,但两位中剂量患者使用SB-913 16周后糖胺聚糖(GAGs)水平有显着下降(尿GAG下降51%,硫酸皮肤素下降32%,硫酸类肝素下降61%)。但在外周血中没有检测到该基因表达的酶(IDS),Sangamo说GAGs下降足以说明IDS基因被修复,IDS没检测到一是现在检测方法不够灵敏、二是IDS可能合成了但被需要组织快速吸收。

  药源解析

  Hunter氏症是溶酶体储存疾病之一,是一种罕见遗传疾病,发病率在十万分之一左右。病人因为IDS基因变异而无法降解复杂多糖,导致这些物质在多种组织蓄积。现在的酶替代疗法如沙尔的Elaprase只适合轻度病人、也只能改善部分症状。现在Elaprase是静脉给药,但因为酶无法通过血脑屏障所以最严重的中枢症状无法改善。即使可以做到直接在中枢给药也将使用非常不方便,去年上市的CLN2酶替换药物Brineura需要每两周在无菌环境输入一次药物到脑脊液,每次要4、5个小时。AAV递送的SMA基因疗法显示可以部分进入中枢,所以和酶替代疗法比是个可能优势。另外基因疗法不需要象Elaprase一样每周注射一次,也是优势。

  当然要把这些理想变成现实还不是件容易的事。SB-913并非传统基因疗法,而是基因编辑,即可以选择性把治疗基因插入到目标染色体部位,这可以降低基因疗法的插入变异风险。严格讲SB-913也不是真正的基因编辑,因为这个技术并非只修改变异碱基、而是利用一种叫做ZFN的核酸酶切断DNA然后提供一整条IDS供体基因,后者在基因修复中可能编入染色体。今年出由三位华人成立的基因编辑公司Beam在开发单碱基修复疗法。

  Sangamo这个叫做CHAMPIIONS的试验去年11月招募第一位病人,是体内基因编辑技术的一个里程碑。今天这些数据可算是喜忧参半,看到GAGs下降确实是好事、但IDS水平根本检测不到、又没有其它方法可评价基因编辑效率是个严重问题。这些患者在使用SB-913同时还在使用酶替换疗法,令结果更加难以解释。如果SB913真有效那么患者停止酶替换疗法也应该GAGs水平下降,但专家说只有IDS水平达到正常50%以上才会冒这个风险。除了今天公布的中、低剂量数据,他们现在已完成高剂量组的病人招募,希望高剂量组的IDS水平能够达到足够停止酶替换疗法的水平以概念验证这个技术。

  SB913作为先行者如果能建立这类疗法的开发路径,其它基因编辑技术也可以受益。CRISPR比ZFN更加简单易行,可能更有效扩大基因编辑技术的适应症范围。另一个比较成熟技术是在体外CAR-T基因编辑常用的TALEN。这些技术本质上与小分子蛋白降解技术PROTAC有一定相似之处,都是通过靶向分子拉近酶与底物的空间距离,当然PROTAC是利用内源性E3链接酶。这些技术是真正的黑科技,与阿司匹林这种疗效广泛但用了100多年我们还不知怎么改进的药物完全不同。这种自下而上的设计虽然依赖我们对生物过程的了解,但更可控。阿司匹林虽然不要任何生物学知识,但完全是靠天吃饭,当然更现代化的筛选技术可以增加走云的机会。现在制药业还处于初级阶段、要两条腿走路,这两个模式都有很多工作需要做。

来源:美中药源

 
 
更多>同类资讯中心
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中心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会员中心  |  幸会,有你~  |  会员服务一览表  |  匠心商学院简介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违规举报

©59医疗器械网 All Rights Reserved

豫ICP备14006337号-1 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豫B2-20241261 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资格证书:(豫)-经营性-2019-0004 (豫)网械平台备字(2018)第00051号

提示:本网站信息仅供医疗行业专业人士使用,本平台上的提供的信息展示查询和搜索服务,旨为方便医械行业同仁,招商项目和投资合作有风险需谨慎,请双方谨慎交易,以确保自身权益!